时间:2022-10-10 17:32:26 | 浏览:364
新华社西安5月7日电 题: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新华社记者孙波、陈晨、张斌
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
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
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奥秘究竟何在?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这是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 摄
旗帜高擎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清晨的阳光,洒照在宝塔山上。于山顶眺望,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平坦开阔,车流不息。
“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讲解员秦莹深情讲述。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彼时奔赴延安的4万名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人如此写道。
这是许多人心头的思索:“延安偏居一隅,何以成为时代的‘灯塔’?”
历史的长卷,曾这样作答——
党中央到达陕北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关头。
一道道严峻考题,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对共产国际神圣化、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当时的延安还很有市场。对这些问题,党内思想一度很不统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所有考验都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瓦窑堡的窑洞里,凤凰山的油灯下,延安整风的会场内……一次次讨论热烈展开,一场场求索艰难进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召开党的七大实现全党空前团结统一……答案日趋明晰,迷雾渐渐散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王志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高擎旗帜,找对道路,便有了天下人心归延安。”
时代的奋进,仍在继续作答——
人间四月天,杨家岭迎来又一个清晨。七大礼堂中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毛泽东同志旧居内,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老党员泽巴,真挚地捧出哈达。
不远处,“小小讲解员”周丹妮打理着胸前的红领巾,讲述圣地今昔。
“我是农奴的儿子,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我一辈子想来延安,终于如愿。”74岁的老人喃喃自语。
“2019年5月,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几代人的梦想,一朝梦圆。”13岁的少年神情肃然。
一老一少,抚今追昔。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指引全党将红旗插上天安门。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前进,一脉相承中有着历史的铁律。”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不断走向成熟。
这是2020年1月20日拍摄的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人民至上 汇聚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
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多了几束游客送上的鲜花。
1944年9月5日,29岁的张思德在这里烧炭时牺牲。3天后,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报告和党章。
“张思德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初心与赤诚,他是共产党人精神的缩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
57岁的高桥镇南沟村村支书张润生,是听着张思德的故事长大的。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老家的窑洞塌了一片。“咱是张思德牺牲地的人,不能让先人寒心!”35岁就出门闯荡的他,心一横回了乡。
兴建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行“三变”改革……为了让群众搬离危房,这个村民口中的“灰汉”发了火、流了泪。短短几年,贫困村变身3A级景区,一到周末,车多得停不下。
陕北方言里,“灰汉”的意思是倔汉,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曾憧憬着走遍大好河山的他,现在天天围着村民转。“游遍世界,不如游历群众的内心。”张润生说。
民心有多大?民心里装着兴衰。
春雨一夜,延安中学内的一排窑洞更显寂静。这是抗战期间美军观察组的驻地。1944年至1945年,观察组政治顾问谢伟思在实地考察后,如此评价延安:
民众官兵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世界”。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人说母子亲又亲,这比母子要亲十分。”
当年边区群众秧歌队的一首《花鼓词》,将鱼水情深描绘得淋漓尽致。
延安枣园,延园新居。
86岁的白志福悠闲地泡上热茶。4年前,他告别待了一辈子的侯家沟搬到这里。三室两厅的新房住着舒适,果园交给合作社打理。
在侯家沟,有段往事家喻户晓。
1944年冬天,毛泽东听说侯家沟的妇女不生孩子,就找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要求查验村里的水质。“群众疾苦不是小事!”在他的指示下,井水经过处理,村里又传来新生儿的啼哭。
70多年后,侯家沟整村搬进社区,卫生院、便民所近在咫尺。白志福每月有数百元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拿,村里90岁的人不少,百岁老人也不稀奇。
“延安当年是‘只见公仆不见官’,和国统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对比鲜明。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有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才有了今天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
2021年3月28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艰苦奋斗 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李茜总会提及这组数字——
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数字背后,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昂士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重兵进攻我千里河防,国民党顽固派构筑5道封锁线,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灾害侵袭,边区遭遇极度困难。
“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说道。
在1939年2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尖锐发问:“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
1941年春,北风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
没有房子住,用树枝搭草棚;没有鞋穿,动手编织草鞋;没有工具,就找废铁自己造……从黎明到黑夜,从河沟到荒山,战士们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
“无论是落脚延安时克服内忧外患,还是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
百草复绿,又是一年春光。南泥湾人正接力奋斗:红色旅游、观光农业、创业基地……“陕北好江南”驶入发展快车道。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说,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从未远离这片土地。
这股精神,涌动在边区群众的血脉里。
大生产运动中,杨步浩、赵占魁、郝树才……一批批劳动模范脱颖而出。
这股韧劲,书写在老区人民的拼搏里。
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绿色发展,苹果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经济加速崛起……一幅五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山峁间铺展。
这股气力,赓续在薪火相传的奋进里。
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当晚,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一宿无眠。夜幕四合,这位在延安农村最早成功探索“飞地经济”的基层干部,给儿子写下家书。
信的结尾——
无奋斗,不青春!
2021年3月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19年10月22日,游客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果园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3月31日拍摄的位于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1年3月29日,参观者在延安市张思德广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38年拍摄的延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0年8月25日拍摄的延安南泥湾景色(无人机照片,祁小军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43年拍摄的延安杨家岭——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吴印咸摄);下图为:2021年4月21日拍摄的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0年6月29日,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在学习整风文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0年7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0年8月19日,游人在位于延安市南泥湾景区的湿地公园游玩赏景。新华社发(祁小军 摄)
这是2019年8月29日拍摄的被绿色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来源: 新华网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荆山腹地,茶园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之誉,保康绿茶以高香优质闻名,县内“荆山锦”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雅安名山区属雅安市主城区之一,辖区面积614平方公里,总
作者|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 网上车市社长) 金超 (网上车市执行总编辑)1.国企混改新突破 奇瑞获得投资200亿元作为中国汽车国企所有制混改的新突破,一家民营投资机构——“青岛五道口”在奇瑞挂牌出让股权后,成功竞标,对奇瑞奇瑞控股和奇瑞股
飞友科技发布的《2021年7月民航运营报告》显示,广州白云机场出港航班量领跑中国内地千万级机场。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内地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为12336班次,环比提升11%;受月底多地散发疫情影响,月度总体航班量相较2019年同期
大红酸枝学名《交趾黄檀》,提到这个材质在大家心目中已经是高端木材的代名词了,而且在国内的红木家具中的被认可程度甚至超过了同为‘‘三大贡木’’的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现在市场上流通最广的也是大红酸枝的家具,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随着明清红木家具
据2021年《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超过6亿,其中高度近视患者,占比约9%。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青少年近视率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学业的繁重,学生们每天长时间对着书本和各种电子设备;为了生活,你每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6日电(记者 张尼)今天是全国爱眼日,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近视大国,青少年的“小眼镜”问题更为突出。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今天这个以爱护眼睛为主题的日子里,让我们都关爱一下自己的“心灵之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走到大街上,迎面走来两个人,其中就有可能一个戴着眼镜。小时候打游戏看漫画,长大后刷手机玩电脑,辟谣君不禁提了提鼻子上的镜架:辛苦了,我的眼!今天是全国爱眼日,辟谣君特
【中国6亿人近视 你有戴眼镜的烦恼吗?】今天是全国爱眼日。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是世界第一近视大国。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防治儿童青少年的近视
文/金错刀频道 Diik不管是配近视镜、远视镜,还是买太阳镜,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第一是好不好看,第二是贵不贵。读大学时候,班里一位同学家里开眼镜店,每个假期结束,他都会换一副眼镜回校。每次同学们打趣问他一副眼镜成本多少,他都讳莫如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一份《世界视力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超过22亿,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本可预防或尚待解决。报告强调了当下影响视力的多个重要因素,所提及的多个中国数据也值得关注。世卫组织Alarcos 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