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时间:2022-10-10 17:32:26 | 浏览:364

新华社西安5月7日电 题: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新华社记者孙波、陈晨、张斌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

新华社西安5月7日电 题:宝塔山的见证——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

新华社记者孙波、陈晨、张斌

13年,只是岁月长河中的一瞬。

13年,却书写光照千秋的诗篇。

从1935年10月落脚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时,人民军队兵力已达280万,解放全中国胜利在望。

百炼成钢,终成脊梁。沧海横流,砥柱巍然。

奥秘究竟何在?

在革命圣地延安,我们从黄土高原的山梁沟峁间,从流淌过岁月的旧址文物间,从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间,寻找到历史的答案。

这是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 摄

旗帜高擎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清晨的阳光,洒照在宝塔山上。于山顶眺望,一条条大道伸向远方,平坦开阔,车流不息。

“抗战期间,通往延安之路荆棘密布,但这里是爱国志士心中的圣地。”讲解员秦莹深情讲述。

“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在彼时奔赴延安的4万名青年知识分子中,有人如此写道。

这是许多人心头的思索:“延安偏居一隅,何以成为时代的‘灯塔’?”

历史的长卷,曾这样作答——

党中央到达陕北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亡关头。

一道道严峻考题,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对共产国际神圣化、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当时的延安还很有市场。对这些问题,党内思想一度很不统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原馆长张建儒说,所有考验都可归结为——中国共产党究竟要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瓦窑堡的窑洞里,凤凰山的油灯下,延安整风的会场内……一次次讨论热烈展开,一场场求索艰难进行。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召开党的七大实现全党空前团结统一……答案日趋明晰,迷雾渐渐散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王志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高擎旗帜,找对道路,便有了天下人心归延安。”

时代的奋进,仍在继续作答——

人间四月天,杨家岭迎来又一个清晨。七大礼堂中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12个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毛泽东同志旧居内,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老党员泽巴,真挚地捧出哈达。

不远处,“小小讲解员”周丹妮打理着胸前的红领巾,讲述圣地今昔。

“我是农奴的儿子,党让我们翻身做了主人。我一辈子想来延安,终于如愿。”74岁的老人喃喃自语。

“2019年5月,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几代人的梦想,一朝梦圆。”13岁的少年神情肃然。

一老一少,抚今追昔。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指引全党将红旗插上天安门。今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前进,一脉相承中有着历史的铁律。”延安大学教授高尚斌说,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不断走向成熟。

这是2020年1月20日拍摄的延安市宝塔区青化砭镇梁村温室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人民至上 汇聚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

安塞区高桥镇洛平川村,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多了几束游客送上的鲜花。

1944年9月5日,29岁的张思德在这里烧炭时牺牲。3天后,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概括为党的根本宗旨,写入报告和党章。

“张思德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初心与赤诚,他是共产党人精神的缩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东仓说。

57岁的高桥镇南沟村村支书张润生,是听着张思德的故事长大的。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强降雨,老家的窑洞塌了一片。“咱是张思德牺牲地的人,不能让先人寒心!”35岁就出门闯荡的他,心一横回了乡。

兴建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行“三变”改革……为了让群众搬离危房,这个村民口中的“灰汉”发了火、流了泪。短短几年,贫困村变身3A级景区,一到周末,车多得停不下。

陕北方言里,“灰汉”的意思是倔汉,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曾憧憬着走遍大好河山的他,现在天天围着村民转。“游遍世界,不如游历群众的内心。”张润生说。

民心有多大?民心里装着兴衰。

春雨一夜,延安中学内的一排窑洞更显寂静。这是抗战期间美军观察组的驻地。1944年至1945年,观察组政治顾问谢伟思在实地考察后,如此评价延安:

民众官兵打成一片,路无乞丐,家鲜赤贫,服装朴素,男女平等。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世界”。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人说母子亲又亲,这比母子要亲十分。”

当年边区群众秧歌队的一首《花鼓词》,将鱼水情深描绘得淋漓尽致。

延安枣园,延园新居。

86岁的白志福悠闲地泡上热茶。4年前,他告别待了一辈子的侯家沟搬到这里。三室两厅的新房住着舒适,果园交给合作社打理。

在侯家沟,有段往事家喻户晓。

1944年冬天,毛泽东听说侯家沟的妇女不生孩子,就找来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要求查验村里的水质。“群众疾苦不是小事!”在他的指示下,井水经过处理,村里又传来新生儿的啼哭。

70多年后,侯家沟整村搬进社区,卫生院、便民所近在咫尺。白志福每月有数百元养老金和高龄补贴拿,村里90岁的人不少,百岁老人也不稀奇。

“延安当年是‘只见公仆不见官’,和国统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对比鲜明。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党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才有了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才有了今天战胜种种风险挑战。”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谭虎娃说。

2021年3月28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艰苦奋斗 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讲解员李茜总会提及这组数字——

1941年,南泥湾开荒种植1.12万亩,蔬菜完全自给;到1944年底,种植面积达26万亩,产粮3.7万石,实现“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

数字背后,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高昂士气,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重兵进攻我千里河防,国民党顽固派构筑5道封锁线,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连年灾害侵袭,边区遭遇极度困难。

“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说道。

在1939年2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毛泽东尖锐发问:“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展开。

1941年春,北风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战歌,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

没有房子住,用树枝搭草棚;没有鞋穿,动手编织草鞋;没有工具,就找废铁自己造……从黎明到黑夜,从河沟到荒山,战士们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

“无论是落脚延安时克服内忧外患,还是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杨晓红说。

百草复绿,又是一年春光。南泥湾人正接力奋斗:红色旅游、观光农业、创业基地……“陕北好江南”驶入发展快车道。南泥湾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说,艰苦奋斗的精气神,从未远离这片土地。

这股精神,涌动在边区群众的血脉里。

大生产运动中,杨步浩、赵占魁、郝树才……一批批劳动模范脱颖而出。

这股韧劲,书写在老区人民的拼搏里。

告别绝对贫困后,延安聚焦绿色发展,苹果产业更新升级,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新经济加速崛起……一幅五彩斑斓的高质量发展图景,正在山峁间铺展。

这股气力,赓续在薪火相传的奋进里。

2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当晚,安塞区化子坪镇党委书记野根利一宿无眠。夜幕四合,这位在延安农村最早成功探索“飞地经济”的基层干部,给儿子写下家书。

信的结尾——

无奋斗,不青春!

2021年3月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19年10月22日,游客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果园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3月31日拍摄的位于延安市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会场(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1年3月29日,参观者在延安市张思德广场进行现场教学活动。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38年拍摄的延安(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1年4月22日拍摄的延安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生产(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下图为:2020年8月25日拍摄的延安南泥湾景色(无人机照片,祁小军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43年拍摄的延安杨家岭——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所在地(吴印咸摄);下图为:2021年4月21日拍摄的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新华社发

2020年6月29日,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士和抗日青年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重重封锁,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和道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在学习整风文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20年7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山地苹果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2020年8月19日,游人在位于延安市南泥湾景区的湿地公园游玩赏景。新华社发(祁小军 摄)

这是2019年8月29日拍摄的被绿色环绕的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来源: 新华网

相关资讯

中国最美茶乡--保康考察团赴中国绿茶第一区四川雅安交流侧记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荆山腹地,茶园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获中国十大最美茶乡之誉,保康绿茶以高香优质闻名,县内“荆山锦”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雅安名山区属雅安市主城区之一,辖区面积614平方公里,总

中国汽车国企混改新突破:新股东强势赋能控股,奇瑞未来可期

作者|李安定(新华社高级记者 网上车市社长) 金超 (网上车市执行总编辑)1.国企混改新突破 奇瑞获得投资200亿元作为中国汽车国企所有制混改的新突破,一家民营投资机构——“青岛五道口”在奇瑞挂牌出让股权后,成功竞标,对奇瑞奇瑞控股和奇瑞股

7月广州白云机场出港航班量领跑中国内地千万级机场

飞友科技发布的《2021年7月民航运营报告》显示,广州白云机场出港航班量领跑中国内地千万级机场。数据显示,2021年7月,中国内地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为12336班次,环比提升11%;受月底多地散发疫情影响,月度总体航班量相较2019年同期

大红酸枝为什么会受到中国人的追捧?

大红酸枝学名《交趾黄檀》,提到这个材质在大家心目中已经是高端木材的代名词了,而且在国内的红木家具中的被认可程度甚至超过了同为‘‘三大贡木’’的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现在市场上流通最广的也是大红酸枝的家具,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随着明清红木家具

中国近视患者已超6亿,做了手术就能治愈?别再被“骗”了

据2021年《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已超过6亿,其中高度近视患者,占比约9%。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青少年近视率更是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学业的繁重,学生们每天长时间对着书本和各种电子设备;为了生活,你每天

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达6亿!你的视力达标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6日电(记者 张尼)今天是全国爱眼日,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近视大国,青少年的“小眼镜”问题更为突出。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今天这个以爱护眼睛为主题的日子里,让我们都关爱一下自己的“心灵之窗”。

中国6亿人近视,你不会还觉得看绿色就能护眼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走到大街上,迎面走来两个人,其中就有可能一个戴着眼镜。小时候打游戏看漫画,长大后刷手机玩电脑,辟谣君不禁提了提鼻子上的镜架:辛苦了,我的眼!今天是全国爱眼日,辟谣君特

中国6亿人近视你有戴眼镜的烦恼吗?

【中国6亿人近视 你有戴眼镜的烦恼吗?】今天是全国爱眼日。世界卫生组织此前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是世界第一近视大国。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举措,着力防治儿童青少年的近视

7亿中国人近视,8成被忽悠过!眼镜猫腻太多,别配瞎了

文/金错刀频道 Diik不管是配近视镜、远视镜,还是买太阳镜,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第一是好不好看,第二是贵不贵。读大学时候,班里一位同学家里开眼镜店,每个假期结束,他都会换一副眼镜回校。每次同学们打趣问他一副眼镜成本多少,他都讳莫如

世卫组织首份视力报告:中国近视率超高,拯救视力注意四点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第一份《世界视力报告》。报告指出,全球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超过22亿,其中至少10亿人的视力损伤问题本可预防或尚待解决。报告强调了当下影响视力的多个重要因素,所提及的多个中国数据也值得关注。世卫组织Alarcos Ci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昆明旅游网箭牌家居股票德国旅游网小米手机股票河源新闻资讯网瑞士名表官网商标注册查询官网天津旅游网空气净化器资讯网今日金价网广州交友相亲网小霸王学习机今日牡丹江周氏周易起名官网美奈旅游网大理旅游网美术艺考培训网通威股份A股宋氏起名字大全舟山新闻消息网生肖兔运势网今日南阳理财投资网交换人生电影网娃哈哈晶睛新零售今日周口无人机航拍网UFO飞碟探索网狗宝宝取名宝典黄氏取名字起名网
今日延安官网-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陵寝:黄帝陵所在地。延安市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陕北说书、安塞剪纸、陕北秧歌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21个民间艺术品种被列入省级民间文化保护项目。
今日延安 aliduo.cn©2022-2028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