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昔日延安今日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延安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党的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古老的黄土高原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使西北革命根...
昔日延安
今日延安
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延安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党的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古老的黄土高原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从而使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战斗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一块红色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
接下来,京城“小延安”将为大家解析延安革命史。
1、延安地名的由来
延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代时属雍州之域。战国时期,魏国先后在此置西河郡、上郡。秦国占领魏国的河(即黄河)西之地后,仍置上郡。秦汉时期为上郡之地。东汉末期,上郡及属县被正式废除,延安一带成为少数民族的牧马之地。三国和西晋时期,延安一带虽然属于中央王朝势力所及之地,但却没有建立起有效地统治机构。东晋时期,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先后在这里设立过地方基层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在此设东夏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夏州为延州。
关于延州的得名,成书于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说:“(北魏)宣武帝置东夏州,(西魏)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
延水即延河,发源于靖边县天赐湾乡周山。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安塞、延安、延长,于延长县南河沟乡的凉水岸附近流入黄河。延河全场286.9公里,流域面积达7725平方公里。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延州为延安郡。寓意延河流域平定安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延安郡为延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又改延州为延安郡。五代时期,延安郡先后被改成延州、彰武军。宋王朝开国后,复改为延州。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升延州为延安府。金国占领延安后,仍置延安府。元王朝建立后,改设延安路。明清时期,仍置延安府。但辖地却几经变迁。明代的延安府,管辖范围极广,除属于今延安市所辖的宝塔区(肤施县)、安塞、甘泉、子长(安定县)、志丹(保安县)、宜川、延川、延长、富县(鄜州)、洛川、黄陵(中部县)等县外,还辖有宜君(今属铜川市),清涧、米脂、绥德、佳县(葭州)、吴堡、神木、府谷等州县(今属榆林市)。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将鄜州、绥德州、葭州划出,直隶陕西布政司。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又将原属榆林府的靖边、定边县(两县均设立于雍正九年),划归延安府管辖。
民国时期,延安初隶榆林道。1924年,榆林道撤销,延安各县归陕西省直辖。1935年8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又在延安境内设第二、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延安成为边区首府。
建国以后,延安先后称延安专区、延安地区,1996年12月,延安撤地设市。现辖宝塔区、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川、黄龙等13个县区。以延安名县,始于隋代。北魏神䴥四年(431),北魏灭大夏国,在今延长县境内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安县为延安县。唐广德二年(764),改延安县为延长县,意为延水在此长流入黄河。
2、延安县为什么又叫肤施县?
在1936年12月红军占领延安以前,延安县又叫肤施县。以服施名县,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肤施县设于今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镇一带。在延安境内设肤施县,始于隋代,《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载:“肤施(县),大业三年置。”以后各代,均设肤施县,是延州州治、延安郡郡治、延安路路治或延安府府治所在地。
为什么叫肤施县呢?据说,肤施县得名是由尸毘佛施服饲鹰的传说而来。而且延安人也是尸毘佛为“肤施之祖”。一个佛传故事,竟使一个地方由此命名了一千余年,这本身也就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即改肤施县为延安县,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来源:中华魂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