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所在地——宝塔区

2022-10-10 14:59:10 3049

摘要:红色故事会延安精神永相传延安时期中央党校旧址。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是为我党培养中高级干部的主要学校,是运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从1935年11月党校恢复起,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在陕北历时11年3个月,曾为我党培养了成千上万...

红色故事会

延安精神永相传

延安时期中央党校旧址。

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是为我党培养中高级干部的主要学校,是运用马列主义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阵地。从1935年11月党校恢复起,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在陕北历时11年3个月,曾为我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延安整风运动的重镇——中央党校

7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延安时期中央党校在延安城北小沟坪的旧址。进了大门,一座青灰色的高大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在当年中央党校的旧址上按照原样建设的中央党校大礼堂。

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进驻延安后,2月10日,中央党校随之进驻延安,校址设在东郊桥儿沟的天主教堂。校部在教堂内,学员则住在桥儿沟两边的农村。1939年初,中央党校由桥儿沟天主教堂迁至延安城北小沟坪。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副校长谢觉哉带领全校教职工和学员上山伐木、进沟烧砖扩建校舍,总计修建土窑洞200多孔,小青瓦房100多间。1940年10月至11月中旬,用两个月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000余人的小礼堂。在这里,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更加完善。

“1943年,为了给学员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活跃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央党校修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可容千余人的大礼堂。礼堂将要竣工时,人们左看右看,虽然建筑物雄伟、宽敞,可总显得少点什么。有人提议在正面挂个匾额,而要挂匾额首先要有题词。说到题词,大家很自然地想到文采书法俱佳的范文澜先生,但范老试着写了几条,自己也不满意,于是提议去找毛泽东主席。毛泽东欣然接受了党校同志的请求,立即叫人拿来四张二尺见方的麻纸,沉思片刻后饱蘸浓墨、挥毫疾书,‘实事求是’四个雄健潇洒的大字跃然纸上!‘实事求是’言简意赅,朴实无华,这不正是党校学员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座右铭,党校教学的根本宗旨吗?题词拿回来后,党校领导当即决定,采用石刻的方式制作这方匾额。坚硬的石材,配上毛泽东刚劲有力的书法相得益彰。就这样,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镶嵌于礼堂上方。‘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也成为体现党校精神的校训。1953年,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的四方刻石,在延安师范学校基建时被挖掘出土,现珍藏于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刘婷说。

1942年2月1日,中央党校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在这座礼堂里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拉开了全党的普遍整风运动。2月8日延安干部会议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又做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成为整风运动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

延安时期中央党校先后任校长的有董必武、李维汉、康生、陈云、谢觉哉(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邓发。1943年3月,毛泽东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此时,学员人数最多时达6000余人。毛泽东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

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个骨干力量和德才兼备的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建设新中国准备了大批骨干。

一把镢头刨出个“陕北好江南”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由王震旅长率领的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区的东南方,人们这样形容原来的南泥湾:“南泥湾呀烂泥湾,黄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为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哪怕风雪寒。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召唤,九旅开进南泥湾。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 战士们身背钢枪,手握镢头,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上至旅长、团长,下至伙夫、马夫,全部吃住在山里。领导干部都有生产任务,率先垂范,上下同心。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他们艰苦奋战,战胜了重重困难,把昔日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三五九旅不但创造性地在陕北种出了水稻,养了猪、牛、羊、鸡、鸭,还建起工厂,农工商并举,多种经营,解决了部队其他生活用品的供给问题。延安南泥湾集团退休职工党支部书记马杰向我们讲述了南泥湾马兰纸的由来:当年边区纸张极其缺乏,印刷纸张的原料主要是废麻袋,产量少且质量低劣。三五九旅供给部部长何维忠了解到马兰草纸适宜印刷之用,便带领战士们上山寻找马兰草,发现南泥湾周边沟壑马兰草资源很丰盛,建议王震旅长请马兰纸的发明人华寿俊到南泥湾来指导生产马兰纸。后来,华寿俊指导在旅部所在地金盆湾建大光造纸厂,以马兰草为主要原料。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变成了丰富的造纸原料,十万斤马兰草可造二十万张纸,印成各种书报刊物,使边区的新闻事业得到充分发展。

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等视察了南泥湾。毛泽东到田间、营房、伙房看了部队生产、训练、生活情况,向干部战士热情问好。王震向毛主席一行汇报说:“部队做到了全部自给,不拿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毛泽东高兴地说:“困难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

1942年,毛泽东对1938年以来陕甘宁边区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记者 李卫文/图)

访谈与点评

让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成为党史教育的新课堂

刘婷在整理资料。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个骨干力量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曾经的中共中央党校已经被战火损毁,但今天,在中共中央党校旧址上,按照原址重新修建的大礼堂和校部窑洞已经基本竣工。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讲解员刘婷告诉记者:“中共中央党校旧址隶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目前由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代管。中共中央党校旧址现有大礼堂一座,校部窑洞11孔。校部窑洞于2015年开始修复,现已恢复。礼堂于2017年开始修复,目前正在进行陈列布展方案编写与申报。”虽然中共中央党校旧址还没有正式开放,但刘婷已经开始熟悉和学习相关的资料。她说:“等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正式开放后,这里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

相信在一群像刘婷一样对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有情怀、有感情的人们的努力下,中共中央党校旧址很快会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记者 杨露雅文/图)

采访手记

传承红色精神 谱写美好未来

南泥湾,一个曾经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当它同一支英雄部队的名字连在一起时,它成为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个地方。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这是三五九旅在南泥湾留下的豪情誓言。

在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和“扫荡”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极为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多年下来,围堵封锁不但没有将根据地军民饿垮,反而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缺衣少食、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军垦屯田、开荒生产,上下同心、共渡难关,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短短3年时间里,硬是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已载入史册。然而,在垦荒过程中形成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容的南泥湾精神,至今激励着在南泥湾这片沃土上的人们赓续红色精神,奋发图强,谱写南泥湾崭新的美好画卷。

在当今时代,南泥湾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也是中国人民勇敢和勤劳的象征,它成为激励人们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无穷力量。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说:“南泥湾精神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有三五九旅战士那一股子英雄气、拼搏劲,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砥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昂扬斗志,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只争朝夕、不懈奋斗,才能把南泥湾建设成为梦幻的南泥湾、世界的南泥湾、永恒的南泥湾。”

南泥湾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记者 李卫)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弘扬南泥湾精神 创建文明新延安”的标语牌。本报记者 李卫摄

先锋与群众

青山绿水红故事

——访南泥湾的讲述者侯秀珍

侯秀珍在给记者讲述照片上的故事。

如今的南泥湾绿树成荫,风景如画,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但要说南泥湾人气最火的“景点”,要数侯秀珍家的三五九旅老战士“刘宝斋红色家风馆”了。去年,侯秀珍为纪念老公公刘宝斋以及他毕生致力于传承南泥湾精神的先进事迹,在女儿和女婿的帮助下,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这个家风馆,展示当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期间屯垦开荒的老照片和当年战士们用过的老物件。接过老公公刘宝斋传承南泥湾精神的接力棒,讲南泥湾的故事,建家风馆,一直以来都是侯秀珍的心愿。如今,这些心愿实现了。

“南泥湾精神不是钱能买来的”

1941年,刘宝斋随三五九旅来到了南泥湾,担任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刘宝斋和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王震将军带领下,用3年的时间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1944年,三五九旅南下,刘宝斋因年老多病,留在南泥湾村当起了农民。后来新中国成立,刘宝斋主动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了南泥湾。“保住革命江山,讲好革命故事”是刘宝斋老人常说的话。

侯秀珍告诉记者,有一次,自己的老公公负责接待来南泥湾参观的外宾。当他们知道刘宝斋放弃了城里的工作,选择留在南泥湾“讲故事”时,外宾便笑话他说:“你在这里讲故事又没有钱,穿得也不好,住得也不好。不如我给你一些钱你把房子修一修吧。”刘宝斋老人严肃地回答:“南泥湾精神不是钱能买来的。”

刘宝斋老人最后一次讲故事是在1984年的春天,他对侯秀珍说:“秀珍,我觉得你能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如果有人来,你就接着讲。我把这些东西都给你留下。如果没人来,你就把八路军小院守住。”于是,侯秀珍继承了老人的遗愿,接着讲故事。

“我还能一直讲南泥湾的故事”

答应了的事就要做到,侯秀珍在村里一边当干部,带领大家劳动,一边继续讲着南泥湾的故事,传承着南泥湾精神。

去年,家风馆建成了。侯秀珍每天就守在小院里接待全国各地来听故事的游客。当记者问76岁的侯秀珍是否能承受住如此大强度的讲解时,老人笑着说:“承受不住,我现在腰疼,腿也疼。但是大家都不容易,学生们只有放假才有时间,上班的人也很辛苦,所以无论早晚,只要来人,我都愿意给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

但有一次是例外,村里的人找不到侯秀珍了。当时,一个媒体团需要采访侯秀珍。当村干部把大家领到她家时,却发现大门紧闭,电话也联系不上,这在以前是没有发生过的。第二天大家才知道,原来侯秀珍被延安市委宣传部接走了,她当时想着当天就能回来。老人说要是知道需要住一晚,她是不会去的。侯秀珍告诉记者:“我现在只要出去开会,都会提前给村里请假,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

前不久,组织上安排侯秀珍和她三十多年没见的妹妹们见面。亲人们都劝说侯秀珍现在应该享福了,别太累,但她却回答:“不对,我一直都在享福。现在家风馆也建好了,我的心愿也完成了。我还能一直讲南泥湾的故事,我真的很幸福。”(记者 杨露雅文/图)

追赶超越正当时

如今的南泥湾更“与往年不一般”

风光秀丽的南泥湾。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首《南泥湾》曾经风靡全国,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南泥湾也成为许多人心中向往的好地方。

7月29日,记者驱车来到距延安市区40余公里的南泥湾。盛夏的南泥湾是一派稻田花海飘香,绿草茵茵,风光秀美的景象。这里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候鸟的天堂,绿色乡村与红色旅游相映生辉,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生态农场……如今的南泥湾被称为延安的后花园。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背景和日渐改善的环境,当地走上了一条结合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发展蓝图正在这里徐徐铺展开来。

来到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墙上“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红色大字和“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的奖牌。5年来,南泥湾开发区的干部职工继承南泥湾老一辈垦荒人的精神品质,争做新时代的“垦荒人”,开拓奋进,让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底,延安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开发建设南泥湾、打造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部署。2017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南泥湾开发区坚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作为二次开发的“根”和“魂”,争当新时代三五九旅战士,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民生为本、生态为要、产业兴镇”的工作思路,用4年多时间绘就了“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的宏伟蓝图。

南泥湾开发区坚持规划统领项目建设,优先构建完整的规划编制管理体系,完成景区总体策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红色文化小镇详细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26项、重点项目设计方案52项,基本实现了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湿地保护、文物保护和城市边界的协调统一。S303道路、景观1—4号路全线贯通,红色旅游公路南泥湾过境段顺利通车,综合服务中心、学院展示中心、稻香门广场、污水处理站、垃圾分拣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红色文化小镇核心区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形成功能定位明晰、项目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通过项目建设、环卫绿化、景区运营、乡村振兴等带动57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群众收入实现多元化增长,核心区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9500元增长到现在的16530元。

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荷塘、芦苇荡、盛放的荷花、自由游弋的野鸭等水禽……美丽的景色令人赞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湿地公园是在原来的河道清淤梳理、退耕还湿、建设荷塘、恢复水稻田、恢复陆生植被等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开发区大力实施汾川河流域河道修复、湿地恢复等系统工程,累计恢复稻田1500亩、植被509亩,修复湿地330亩、建设荷塘125亩,治理、疏浚河道21公里,创建了陕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如今的南泥湾林草覆盖率达87%,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30天以上,白鹳、黑鹳、金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野大豆、沙芦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绿洲。”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农垦事业部副部长张峰介绍说。

南泥湾开发区按照“高科技引领、大企业带动、多业态融合、群众性参与”的思路,推动产业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与北大荒联合打造千亩景观稻田、与中国融通农发集团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甘肃中天羊业合作建设运营的湖羊养殖基地、与青岛时创科技共同打造的金伯利农场即将竣工投产。目前已建成农垦/军垦教育基地、金盆湾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设立现场教学基地,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设立南泥湾分院,分级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累计培训学员621批4.53万人次。南泥湾开发区还与江苏紫泥春华共建延安新华陶瓷博物馆、陈列馆,与北京歌华集团共同推出“中国品牌南泥湾计划”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多点开花,西大门景观、南泥湾党徽广场、阳湾生态公园、大生产风貌街区等项目建成对外开放,年接待游客突破80万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南泥湾景区接待游客、学员共22.7万人次。这一方英雄的故土、红色的热土,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市民游客传承红色基因、开展党史教育、体验山水风光、感受乡村魅力的首选之地,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鉴君表示,“十四五”期间,南泥湾开发区将按照“红色基因铸魂、科技创新引领、招商引资带动、绿色产业富民”24字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创新,健全公共配套和服务管理,谋划重大项目117个,总投资837亿元,引进企业1000家以上,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辖区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上,把南泥湾建成红色精神食粮策源地、西北农业科技试验田、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间”、西北一流生态康养地,建成省级产业开发区。(记者 李卫文/图)

成绩单

“十三五”是南泥湾规划发展的第一个五年。“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76亿元,核心区5.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常住人口和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16年的4.17万、12390元增长到2020年的4.6万、16530元,基本实现了《南泥湾开发区总体规划(2017—2035)》确定的近期发展目标。南泥湾开发区完成南泥湾核心区棚改拆迁923户9.58万平方米,改造清理农家院落1968户、改厕430座,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筹集391万元化解温馨小区遗留问题,为476户农场职工和周边村民提供安身之所,建成安置房46栋789套。

今年上半年,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以“项目为王、招商为首、产业为要、民生为本”为工作思路,紧盯目标、精准发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项目建设为主攻点,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产业类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年度安排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130.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31亿元。截至6月底,20个续建项目全部复工,13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开复工率89.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2亿元;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2.65亿元,占比56.7%。上半年与中铁一局、浙江中科视传、陕西华耀瑞隆等企业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78.1亿元,其中合同9个,总金额43.3亿元,协议12个,总金额34.8亿元。(记者 李卫)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