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探访延川县

2022-10-10 19:04:52 3263

摘要:延川的前世今生延川位于陕北中部,在古代曾接近边陲。宋明两代出现的永平寨、堡和雁门关(又名:铁门关、合峪关、天门关禅梯岭),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尤其是位于延川禹居镇的雁门关,据说杨六郎曾在此镇守,至今仍遗存古代文人墨客一首词赋:层峦叠嶂势参天,...

延川的前世今生

延川位于陕北中部,在古代曾接近边陲。宋明两代出现的永平寨、堡和雁门关(又名:铁门关、合峪关、天门关禅梯岭),位于南北交通要道,尤其是位于延川禹居镇的雁门关,据说杨六郎曾在此镇守,至今仍遗存古代文人墨客一首词赋:

层峦叠嶂势参天,一线中留路蜿蜒。

万里车书通朔漠,三边形胜控绥延。

重关扼守人难度,战垒频经马不前。

北虏望风先丧气,杨家勋业忆当年。

雁门关,是延安通往绥德等北方边塞的咽喉之地,为历代兵家所重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立体战争”的出现,延川在军事方面的“咽喉”地位渐渐减弱,但永平镇、延川镇位于西包、渭清公路干线上,南经延安直抵西安,北经清涧、绥德、榆林直达包头,东临黄河,涉河可至山西太原,仍被步兵和机械化部队所重视,战略地位尚为重要。

现在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地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石楼县相望,南接延长县,西南与延安市相连,西北与子长县接壤,北邻清涧县。

县城东至永和县城72公里,石楼县城95公里;南至延长县城50公里;西南经永平至延安城112公里,经文安驿则为91公里;西北至子长县城70公里;北至清涧县城26公里;经延安至省城西安461公里;经绥德、太原至首都北京1339公里,经西安至北京1762公里。

天下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乾坤湾位于延川县乾坤湾镇(原土岗乡),延川县城南部53公里处。乾坤湾(俗称河怀湾)是一幅天造地设的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是陕北延川最亮丽最壮观的一个风景点。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陕北山谷是华夏民族的摇篮。延川县地处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腹地,是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区域之一。

黄河这条流淌了160万年的母亲河,在她流经延川县土岗乡大程村、小程村和伏义河村一带时,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形成了一个神秘的造型,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站在乾坤亭,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位于S型的黄河古道边畔上的河怀村和伏义河村,犹如黄河巨龙怀抱其间的“阴阳鱼”。这段黄河古道就是乾坤湾。她令人遐想,发人深思。她如同神话传说中玉皇大帝在天廷丢落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河图”和“洛书”,她酷似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

1997年初冬,全国著名的民族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在当代著名画家、陕北知名人士冯山云的陪同下首次考察了乾坤湾。靳之林教授看着黄河秦晋大峡谷,看着S型黄河大转弯,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他对冯山云等随行人员说:“我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看到过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激动过。在我看来,古埃及的金字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等著名景观,比起这里的黄河秦晋大峡谷上S型大转弯来,那才是小巫见大巫!”。当晚在土岗乡政府下榻的靳教授,依然激情澎湃,欣然命笔,题写了“若不见民族魂,阳阳初照,黄土群峦,大河九曲十八弯”。不久,前来这里考察、欣景、写生的学者、画家有:北京电影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默,中央美术学院民间艺术系主任乔晓光,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文化学者杨森夫妇等人。随后,北京的学者以及文化名人和国外学者来些考察、观光赏景的人愈来愈多。1998年秋,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首次向全国观众播出展示了“乾坤湾自然景观”。随后,乾坤湾自然景观成了延安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标志性特写镜头,成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向往的地方。2005年,乾坤湾通过了国家资源部的审查,批准为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命名为延川黄河蛇曲地质公园。

景点套票价格:90元/张

陕北小华山——会峰寨

会峰寨位于延川县土岗乡,是延川黄河乾坤湾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会峰寨创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为陕北遗存的最有代表性的古代防御工事之一。后经数次修葺,近百年来坍塌废弃。会峰寨巍峨险峻,东临黄河天堑,西南两侧濒临寨河深谷,四面悬崖突兀,峭壁嶙峋,仅西北有条狭隘的崾岘为径与山寨相通。此寨沟深垒高,山环水抱,形如虎踞,势若龙盘,易守难攻,固似金汤。会峰寨东南侧岩壁有处背斜褶皱,岩层呈波状弯曲,是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陕北单斜翘曲构造的见证;山麓北侧峭壁上遗存一行神秘文字,难以破解,被人们称为“摩崖天书”,诸如此类远古先民的胜迹,在山寨附近多有隐约显现,无疑是黄河文明的印证;山寨存留残房、破庙、石碑、石桥、石碾、石磨等遗迹遗物,是先民藏身避难之所的明证,是古代战乱频仍的明证。在此观景览胜,油然生出一股“黄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的沧桑之感!

文安驿古镇

文安驿古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城西15公里处,距延安市50公里,紧邻210国道,外连延(延安)延(延水关)高速,是太原---西安---内蒙古旅游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文安驿古镇始建于西魏大统三年即公元537年,设文安郡和文安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是陕北地区规模较大的驿站和繁华的贸易集镇。悠久的历史为文安驿留下了古城墙、文州书院、古道驿站、烽火台、魁星楼等众多文化遗址。该镇2011年被延安市确定为市级重点示范镇,2013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分三期完成,一期以文安驿古镇为中心,梁家河自然村落为支点修复古窑洞300余孔、修复古城墙一座、修复烽火台一座,建设内容包括展览区、老式窑洞、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烽火台、车马店演艺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酒店住宿区、商业步行街、文化展示区等。二期工程包括百年老窑洞400余孔、传统院落70余处,有路遥书院、文安驿旅游中心和文化商业街。三期工程为欧式窑居建筑博物馆,文安驿接待中心。在古城墙外依山傍水围绕烽火台建设70余处纯欧式窑居院落,窑洞300余孔,一次性可接纳游客600余人。

梁家河

在陕北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有一个小村落叫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生活七个年头的地方;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户360人,[2]其中在村常住人口42户110人,可耕地面积580亩,人均1.6亩。

就是这样一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小村落,走出了共和国的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了这个曾经培养他并让他魂牵梦绕、终生难忘的梁家河村。上午11时30分,在梁家河村委会,总书记深情的对乡亲们说:“当年乡亲们教我生活、教我干活。我那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后来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学会了。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的。“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从此,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小山村走进了全世界人的视野,梁家河从此名传五湖四海,声扬神州大地。

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与此同时,大批的投资商和企业家看到了“梁家河”的品牌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个小山村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

平凡的世界——路遥故居

路遥故居位于延川县郭家沟,故居现保存窑洞2孔。在维修之前,窑洞较为破旧,窑内部分墙壁、窑顶有崩裂痕迹、窑洞面墙脱落严重,院子杂草丛生。在延川县主要领导、部分退休老干部和文化名人的共同努力下,按照“依旧修旧”的原则,对路遥故居进行了全面维修,再现了延川农村六十年代的生活气息,真实地反映出路遥当时生活的情景,使人们更加缅怀这位文坛伟人。

路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在路遥回乡务农期间,路遥和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个窑洞,两人成为朋友,曾彻夜长谈过。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路遥因此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黄河第五道“S”型大转弯——清水湾

清水关位于县城南38公里处,离土岗乡只有7.5公里,在600多公里长的晋陕大峡谷的黄河古道上,清水关只是一个小渡口,据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一年前这里就是渡口,数百年来它并没有被人遗忘。在清水关的北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由西向东注入黄河,这里又是一个重要的关口,清水关便由此而得名。

在战乱年代,清水关是关津要隘,历代时常有驻军把守。明代,南侧五里处建有会峰寨,北侧建有牛尾寨。时至今日,清水关河岸上没有倒塌的窑洞内仍有当年红军防驻军书写的标语和《教室规则》。1936年5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从清水关渡口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这里曾有过它昔日的辉煌,明清前后,码头兴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当时光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由于战乱频繁,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村上数十户人家在分社的指令下相继举家搬迁,时至今日,清水关已是满目苍凉,人去楼空。如今仅有一对不愿离开的老人守望着黄河,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新闻媒体都到清水关拍摄过专题片,古渡清水关将会同黄河一样被人铭记在心。

圣母天然神像——女娲峰

土岗乡伏义村有一座神奇的大石山,其山头的自然造型酷似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但是,这位圣母只是在夕阳西下之时才会现世亮相。她面对夕阳,翘首西望,其轮廓清晰逼真,曲线凹凸分明,鼻梁高翘,乳峰凸起,五官端正,形态俏丽,气度非凡。这座天造地设的巨型石像,也许就是远古神话中传说的华夏民族的圣母------------女娲的天然神像。她是大自然造化的母亲河的象征,是上帝有意为华夏后裔寻根问祖留下的标志。

伏义河村地势低洼,是黄河峡谷里的一个小村庄,它象躺在黄河边的半个葫芦似的小岛,它如一只远古时代停泊在黄河湾里永不起锚的大船,它似一个母亲怀抱中不停吸吮乳汁的幼儿。村子里一院院石窑掩映在茂密的枣树林里,错落有致,生气勃勃,枣林葱茏,枣香馥郁。

这座神奇的女娲山,不禁引人联想到那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一片汪洋大海,人类遭遇了灭顶之灾,只有兄妹两个人没有被洪水吞没淹死。他俩鬼使神差地骑在一个大葫芦上随流漂荡,一直漂流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去,兄妹二人幸免于难。一个白发苍鬓的老人从西天缓缓降落在他二人面前,说道:“你们两个结婚成亲吧!不然,你们凡人就要断根绝种了!”兄妹二人觉得有悖人伦道德,不肯答应。白发苍鬓的老人说:“要不你们各背一扇石磨滚下沟。如果滚下沟里两扇石磨相合在一起,人俩成亲就是天意”。兄妹俩人只好从命,结果滚下山来的两扇石磨不偏不倚,顺溜溜地合拢在一起。白发苍鬓的老人朗声一笑,升空而去。从此,那兄妹二人就在这黄土群峦中,在这黄河湾里繁衍生息,开创了人类世界一个新的周期。他俩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就是我们东方世界的亚当和夏娃。

伏义河村,也许就是东方世界的“诺亚方舟”,是中华民族婴幼期一只温馨的摇篮。

望海神龟

乘游艇经过伏寺村向乾坤湾行驶途中,可看到河东相隔不甚远的两个龟形小石峁,那就是奇异的东海神龟。

两个体型硕大的神龟前后爬在峡谷东岸的峭壁之巅。先看到的前一个神龟颇象个活物,栩栩如生,它如向前伸出的头高高翘起,面向西北,张目瞭望着河西延川方向,其神态风韵和土黄色的龟甲清新动人。随后看到的第二个龟形山头,好象是个缩头乌龟。它微露着头,张望着黄河西岸,神态安闲自得,仿佛在这里栖息十分地舒坦自在;又象是面临强敌,警惕地缩头盯视着对方。

民间流传说,北宋末年,陕北战火连天,森林植被遭到空间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猝然加剧。黄河水加泥带沙流进东海。东海局部受到洪水污染,龙子龙孙被呛得喘不过气来,纷纷跑到御前告急。东海龙王得知灾情,在龙宫下诏,调兵遣将,一边派遗两名神龟前往黄河探查污水根源,一边组织兵将防治洪水污染。

两个东海神龟奉命启程,一路披波斩浪奋勇前行,历时月余,它俩游到秦晋峡谷延川河段,感觉疲惫不堪,加之浑水呛喉,十分难耐,遂即爬上山头小憩,这时,善于隐形而助纣为虐的恶魔吴魑正在这里伺机作祟,前面的那个神龟尚未察觉到什么异常,正在翘首瞭望,后边的那个神龟已觉察到有此异常,正在缩头警视。吴魑恶魔发功作法,将两个东海神龟化作石龟,永远守望着黄河。

雷泽之地——定情岛

定情岛原称鞋岛、河图岛,是黄河之秦晋峡谷延川河段上的一个小岛屿,是大陆河罕见的岛屿。小岛位于土岗乡大程村与小程村东侧山麓下,即秀延河汇人黄河之老龙口与乾坤湾之间。站在乾坤湾西岸乾坤亭向黄河上游望去,小岛象鞋底形,仿佛一位巨人踩下的脚印。

定情岛长约800多米,宽约200多米,南部岛面略高略窄,高出河面约五、六米,五、六年前还是一块农田,有附近的农民耕种的农作物;北部岛面略宽略低,象河滩一样停留着许多巨型石块,岛面杂乱无章。据老年人讲,近50年中河图岛没有被淹没过。近年来,县文化局、延川红海公司试行开发这个小岛,在河图岛南部铺了一条鹅卵石小道,建了两幢平房,为乘船来小岛观光的游客提供方便。民间传说:远古时,华人始祖伏羲氏为探求天道,开启文明,改变洪荒而渺茫状态,来到如今乾坤湾西岸观察山河地貌和天象变化。正当其时,黄河水碎然暴涨,随着一声晴天霹雳,金光闪耀,一个神秘的龙马象旋风似地出现在羲皇面前,一幅奇异的《河图》从龙马背上飘然笼罩在眼前的黄河之上。羲皇睁大惊喜的双眼欣然观之。《河图》上表明的数理如后世出现的《易经》所载:“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纵横十有五”。羲皇看完后正在凝神沉思,转眼间,龙马背负河图飘然而去。羲皇倏然发觉眼前的河道变了样,《河图》笼罩覆盖过的地方,仿佛《河图》上的图形,于是心智大开,恍然大悟。羲皇后来果然绘出了“八卦太极图”,创立了阴阳学说。如今的乾坤湾和河图岛也许就有那“八卦太极图”的影子。

匈奴千年古窑

延川县土岗乡小程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曾经是唐代初期修文县署所在地,历史上曾有官绅豪强在这里居住生息。村子里遗存一院3孔匈奴人建造居住的千年古窑,至今保存完好,引人注目。

2001年10月,全国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和陕北民间艺术家冯山云在小程村考察时,走进一个陈旧的破落的院子,对两孔古旧的石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院子里3孔窑洞,其中两孔窑洞有些奇特。拱形的窑口顶部不是常见的圆润的弧形,而是尖顶的拱形,窑面裹着一层厚厚的即将脱离的泥皮,破旧灰暗的泥皮鼓起几个虚晃晃的凸泡。冯山云拿起一根棍子轻轻的一戳,泥皮就全部掉落了下来。窑口的真面目令两位艺术家惊讶不已。哎呀!这几孔石窑竟然是千年前匈奴人修建居住的窑洞。

从东汉末年到隋唐时期,延川县及其大陕北多次被匈奴人侵占,直至唐代,延川还居住有匈奴民族的两个分支——稽胡族和青眉族。

两孔尖顶拱形窑口,都是用六七块雕有图案的石块砌成的尖顶弧形窑口。窑口面石上的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左边那孔窑口砌有7块有图案的面石,其顶部和左右两边相接的3块面石均雕刻着莲花,接着两块是牡丹花图案,随之下来的左右两边的石块雕刻着两个赳赳武夫。那两个武夫都是剽悍骁勇的匈奴武士的造型。左边的武士头戴毡帽,高鼻梁,大眼睛,耳朵上带着大耳环,脚踩云头,身穿战袍,手持弓箭。右边的武士头戴通天冠,手执宝剑。

右边那孔窑的窑口面石,有6块有图案的石料。顶部相接的两块均雕刻着栽植有常青树的花坛;左边居中的那块的图案是祥云头;右边居中的那块是波浪水花图案;随之下来的面石图案,左边是凤,右边是凰。

据靳之林教授讲,武士头上的通天冠是道教的标识,莲花是佛教的标志;牡丹为阳象征男性,莲花为阴代表女性;祥云头为阳代表天,波浪水花为阴象征地;凤和凰一公一母,寓意男欢女爱。

我们可以通过窑口面石上的图案,了解一些当时匈奴社会的风俗观念和民族文化融合状态。

太相寺会议旧址

关庄镇太相寺村位于延川县城以西22.5公里处。全村共有172户,803人,其中常住户130户、684人。棚栽户35户,温棚102座,弓棚14座,主要以西瓜、蔬菜等产品为主。枣树520亩,梨树60亩,沼气13座。著名的“太相寺会议”就在该村召开,“太相寺会议旧址”就座落于该村,旧址南临关庄水,北依山,东西为川道,包括毛泽东旧居和太相寺会议会址两部分。

1936年5月1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东征红军由延川杨家圪台到达太相寺村。毛泽东住农民张克让家的石窑洞里。石窑洞坐北面南,共3孔,毛泽东住中间窑内。

5月13日至15日,毛泽东在太相寺主持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东征,部署西征。会议的口号是“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提高觉悟,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出,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当前的任务是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西面的甘肃、宁夏地区是无堡垒地区,我军应到这一地区进行外线作战。毛泽东还分析了本位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根源,并指出,要克服这些缺点,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在15日晚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毛泽东作大会结论,指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打倒了本位主义,反对了自由主义,我们有了更加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思想。

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报告。张闻天、秦邦宪、彭德怀、聂荣臻、程子华等也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5月15日和17目,中共中央还先后在太相寺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了国际关系和我党的外交政策等问题,并决定成立由李富春任书记的陕甘宁省委,由贾拓夫任书记的陕豫鄂省委。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太相寺发布《西征战役计划》,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刘晓任政治部主任。下分左、右两路军。19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等离开太相寺,经冯家坪等地,于21日回到瓦窑堡。从19日起,西征红军由彭德怀、聂荣臻、左权、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也陆续离开太相寺及附近地区,开始西征。太相寺会议是在太相寺庙院内召开的。太相寺,创建于明代初期,据庙内一通清咸丰五年(1855年)所立划定寺院地界碑所载,此寺原名大像寺,后讹传为太相寺。寺庙现存山门、正殿、僧舍等,计正殿l座,石窑16孔,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

本次会议在总结东征经验教训的同时,做出了与东北军、西北军形成抗日统一战线西征甘宁的决议,也促使中国革命走向新的历史转折点,有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1997年5月14日该会议会址被延川县委、县政府例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把该点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给予了重点文物保护维修投资。此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2003年9月24目,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太相寺会议会址所在地东西宽22米,南北长24.6米范围以外,分别向四面延伸,东西56.6米,南北71.4米,南至小学门前公路边。毛泽东旧居,由3孔石窑分别向四面延伸20米。

嘉平陵——赫连勃勃墓

赫连勃勃墓(嘉平陵)景区位于县城以南25公里的土岗乡古里村,是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前导景区之一。据相关史料记载,大夏王赫连勃勃死后埋葬于此。这里曾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圣地,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又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观光游览价值,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规划按照帝王陵风格,修复陵园和陵区建筑,修复白浮屠寺,恢复墓区另外一个土冢,再现“双峰横黛”之胜景。

从县城去土岗的路上,过了稍道河村,公路又盘旋而上。爬到山顶,透过车窗朝东望去,空旷的原野上荒草萋萋在微风中摇曳,残破矮小的房屋和那些字迹模糊的石碑静静的守望在那里,谁也不会相信此地曾有过辉煌。

据《延川县志》记载,这里以前因建有一座白塔而得名“白浮图寺”。它建于何朝,兴于何代,毁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据当地人讲,从前这里的寺院非常大,僧人百余,气势十分雄伟,寺院在方圆数百里享有盛名。站在这片曾经过血雨腥风的土地上,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群山奇峻苍凉,一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苍桑,现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的古冢屹立在南边的平地上,旁边一块黑色的石碑上刻着“赫连勃勃墓”。

赫连勃勃,公元407年至425年,他曾帅数十万精兵强将争雄天下,夺取长安,建都统万城,定国号大夏,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大夏王国在陕北高原热闹一番后,如同流星一般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陨落,赫连勃勃死后的归宿更是扑朔迷离。清嘉庆七年刻本的《延安府志》载引《延川县志》云:“延川县南六十里的白浮图寺前有七冢,相传赫连勃勃葬于此”。

一千多年前,陕北黄土高原英雄崛起,鬼方、匈奴、鲜卑、稽胡、党项等20多个北方游牧民族与汉人曾在这里不断地交汇融合,延川这块土地也无不例外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许是为了让后人对这段历史留下深刻的记忆,先人们便给大夏孤峰周围的村庄起了让后人百思不解的村名,古里、阿占、苏亚、阁连、仙芝、圪图里、苏丰、车贡等等。

史料记载,白浮图寺也有墓地七冢,至明代仅存二冢,俩土丘状如烽火台,若逢云落雾起,黛色环绕,风光明媚,明清时为延川八景之一,时称“又峰横黛”。

这是不可同任何一座王陵相比的王陵,它孤独悲凉,风光不在,只是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七月二十三、八月初三、人们从方圆数百里之外纷至沓来,进香朝拜,在这亘古的荒原上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那场景,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风情图。

延川人文艺术

延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广。原始社会,境内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古代曾是不同部落更迭、多民族汇聚生息的地方,明初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格局。延川民俗、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并一直流传至今而精髓尚存,信奉原始的巫教、生活习俗多数流传保留至今。千百年来,多民族血缘、习俗交相渗透,中原、边塞文化相互融合,渐渐形成黄土文化和当地历史风貌,充满浓郁的黄土高原风情。自古有“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之说,延川便是其中一川。素有“文化之乡”之美誉。唐代延川籍李郃是科举时代千百年来陕北唯一文状元。清末延川籍李娓娓是陕西省凤毛麟角的女诗人,堪称陕北的李清照。英年早逝的路遥是闻名全国的优秀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1972年9月1日,曹谷溪等人自发创办《山花》小报,推动了延川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文艺作品的繁荣,40多年培养出了路遥、史铁生、陶正、远村、厚夫等数十人的作家群,成为全国文艺界关注的“山花文化现象”,20世纪末被誉为全国罕见的“作家之乡”,成为延川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1998年7月1日,复刊后的《山花》总第132期与读者见面。2000年10月10~13日,陕西省文联在本县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地(市)县文联会议,提升了延川文化品牌效应。2009年5~10月,新建的黄河文化艺术长廊,将延川文化底蕴、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编排为5章11节,雕刻在552块石板连为一体的栏板上,浓缩反映了延川人文历史。电影《人生》、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半个红月亮》《模范张民办》《到一斗谷当村长》等著名作品,均出于延川人之手,拍于延川之地。

延川剪纸、布堆画乃中国一绝,冯山云的布堆画和高凤莲、刘洁琼的剪纸自成一家,享誉海内外。数年来,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新人新作层出不穷,成了延川民间艺术一大品牌。1991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02年2月19~23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在本县举办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延川年会。冯山云、高凤莲、郭如林、刘洁琼等民间艺术家多次应邀中央美院、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美院等大专院校讲学,并赴上海、山东、山西、安徽、香港等地及瑞士、德国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其作品先后在法国、日本、丹麦、美国等国家展出,使民间艺术走出了黄土地,走向了世界。2003年1月17日,成立延川县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保护传承工作。2004年9月28日,延川万人剪纸参加“中国民间艺术上海国际双年展”,历时2个多月。2006年1月,本县民间剪纸艺术家郭如林、刘小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0套“状元360”栏目举办的“全国巧手剪纸王大赛”,郭如林获一等奖及“剪纸状元”称号。不断挖掘整理的民间艺术,突出反映了延川源远流长的文化,展现了黄土风情,讴歌了人民群众质朴的思想感情。

延川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风情小调、信天游、秧歌曲、夯歌、船工号子、酒曲、挽歌、儿歌、催眠曲等。流传最多最广的是风情小调,其中大多为情歌。秧歌在延川久传不衰,它的起源与古代祭祀、戍边军旅庆功和农民欢庆丰收“手舞足蹈”有关,是古代田园民歌的变式。延川人爱闹秧歌,爱听陕北说书,爱看道情戏,爱听唢呐声,爱唱陕北民歌。转九曲是本县传统的民间活动,一般在正月13—15日进行。2009年春节,本县大秧歌赴市调演跃居各县区前列,是年创作编排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型陕北道情戏《九月枣儿红》,在市县成功演出二十余场次,博得广泛赞誉。2007年9月,举办了“中国延川第二届红枣文化艺术节”。

2005年9月,新建的延川县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为弘扬延川文化艺术搭建了平台。是年,延安培植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集陕北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延川培植民俗文化村”。美国福特基金会投资40万元,建成了“碾畔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和“土岗小程民俗文化展室”,该村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全国29个民俗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至2010年,本县建成14个乡镇文化站、14个村文化室、40个行政村农家书屋,为提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树立了典范。

延川特产

延川红枣,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枣在延川栽培历史悠久,加之延川的海拔高度、光照时数、年均气温、绵沙土壤等非常适宜红枣生长。所产红枣肉厚核小,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特别是品种之一的狗头枣品质优异,获“后稷特别奖”,并为朝鲜领导人称赞。

1982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访华品尝延川狗头枣后,赞不绝口,并为朝鲜引种300余株。2001年,延川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2003年,陕西省农业厅将延川县认证为“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2005年第十二届中国杨凌农博会将延川狗头枣评为“后稷特别奖”,木条枣和团圆枣荣获“后稷奖”;同年12月,“中国(国际)枣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将延川县确定为“全国优质红枣生产基地县”。2006年,延川红枣(狗头枣、团圆枣、骏枣、大木枣、条枣)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认证。

延川小米亦称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延安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这里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因而盛产谷子,成熟后稍加工,即成黄灿灿、香喷喷的小米。延安小米曾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1935年党中央、毛主席长征到达陕北,小米滋养了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反动军队的飞机和大炮,从此,延安小米传遍全中国。延安小米色泽金黄、颗粒浑圆、晶莹明亮、粘糯芳香,其蛋白质含量达13%,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富含人体既不能合成又不可缺少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小米可蒸、可煮,熬成粥,黄香柔滑、粘糊性强、回味悠长,喝之满口泛香,可滋阴补虚,民间有“养人”之说,是老幼、孕妇最喜益的食品。近年来,经过科学改良的“延安香米”更是米中佳品,袋装延安香米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供不应求。延安杂豆在各旅游景区购物点、市区各大超市、旅游纪念品商店均售。

延川县苹果果品形正、个大、色艳、硬度高、口感好,从1998年起,县上把苹果列为全县农村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来源延川青年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